走進雙峰海螺礦山,映入眼簾的是滿目蒼翠的生態畫卷,而其背后則是物盡其用、敬畏自然的實踐。公司負責人王武介紹說,“石灰石資源是企業可持續發展的根本,在礦山資源綜合利用方面,公司堅持做到‘吃干榨盡,變廢為寶”,定期開展平臺品質普查,了解各平臺礦石質量分布情況,并通過數字化礦山系統,優化配料方案,最大限度利用夾石、廢石及表層剝離物等低品質資源搭配使用,確保符合水泥用石灰石原料的質量要求,又保證了礦山可持續性開采。”據了解,雙峰海螺礦石生產基本達到“零排廢”,礦產資源綜合利用率達100%,而這種“精打細算”的資源管理方式,不僅大幅提升了經濟效益,也取得了良好的環境收益,實現了高質量發展與高水平保護的良性互動。
礦山復綠注重“綠”字
初秋時節、高溫不退。站在高處俯瞰雙峰海螺礦山,成片的綠林沿著邊坡延伸,藤蔓植物爬滿整個邊坡,枝繁葉茂、生機盎然,仿佛給礦山披上了一層濃密的綠色絨毯。自綠色礦山創建以來,雙峰海螺礦山累計復墾復綠面積達16萬平方米,種植松柏、刺槐、楊樹、桃樹等苗木3萬多棵,播撒花種草籽3500公斤。在雙峰海螺工作18年的鄒師傅回憶說:“畢竟是在礦山,夏天烈日烘烤,苗木一不留神就會枯死;冬天寒風凜冽,又怕凍壞了幼苗。那幾年,我們幾乎天天往山上跑,給樹苗澆水、支護、施肥,生怕它們‘熬’不過去。”憑著這股韌勁和細心管護,一棵棵小苗才在風雨中扎下了根。前人栽樹、后人乘涼,經過年復一年的植樹種草和科學養護,礦山復綠區域郁郁蔥蔥、生機盎然,還時常有野兔、松鼠等野生動物出沒,成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綠色家園。
節能減排注重“效”字
在礦山觀景平臺遠眺,一輛輛滿載礦石的運輸車從采礦區緩緩駛出。“我們在進入采場的路段安裝了路面沖洗裝置,車輛經過時可對車輪和底盤進行有效沖洗,沖洗用水經污水處理系統凈化后,循環用于礦區綠化灌溉、運礦道路灑水及噴淋降塵,每年節約水資源超15萬立方米。”礦山負責人任東說。而這只是雙峰海螺建立的“源頭防控—過程管理—末端治理”的生態治理體系的其中一環:穿孔作業配套干式捕塵器和濕式除塵系統;運礦道路兩側全部安裝太陽能節能燈;破碎料口加裝防塵簾與噴淋裝置,實現全過程抑塵管理;礦石運輸采用全封閉皮帶輸送機直達石灰石均化堆場;試點使用新能源礦用自卸車……任東向小編逐一細數起來,而這一套組合拳下來,礦山噸石灰石能耗較三年前下降了10%,節能減排成效顯著。
數字礦山聚焦“智”字
走進礦山數字化智能中心,巨大的監控屏幕上開采、破碎、運輸等環節的實時數據與視頻畫面一目了然,而這就是雙峰海螺于2019年投用、湖南省首家數字化礦山系統,這套系統主要由數據中心、采配礦平臺、三維可視化管控平臺、智能管控平臺組成,各平臺之間相互協同,實現了礦山生產全業務流程的數字化、信息化和智能化。比如,精準爆破技術將原礦粒度控制在最佳區間,降低二次破碎能耗;智能調度系統,運輸車輛的行駛路線和裝卸順序可自動優化,減少空駛與等待時間;無人巡檢設備全天候監測邊坡穩定和設備運行狀態,結合預測性維護,有效預防突發故障等等。“數字化礦山系統不僅提升了生產組織效率,更強化了本質安全,也減輕了一線員工的勞動強度,實現了技術多跑腿、員工少受累、生產更安全。”任東笑著說。
人不負青山,青山定不負人。雙峰海螺礦山的蝶變是海螺踐行“兩山”理念的生動縮影。展望未來,海螺水泥將繼續咬定青山、篤行致遠,打造更多可復制、可推廣的綠色礦山樣板,為建設美麗中國貢獻更加堅實的海螺力量。